空运全国当日达 http://www.hugerwing.com “康涅狄格”号的撞击事件细节仍然没有公开 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击不明物体的新闻持续发酵,各国都开始审视这场“本应该不会发生的撞击事件”。美国海军方面表示,在撞击发生后,“康涅狄格”号攻击型核潜艇迅速检查了自己的核反应堆和武器舱,确认和动力装置和随艇携带的武器装备安全无恙后,以水面航行的方式迅速折返关岛海军基地。五角大楼表示,此次事件发生于10月2日,位于南海水域,撞击事件中有15名水兵受伤,其中2人的伤势较重。美国五角大楼还强调:潜艇“仍然处于安全和稳定状态”,但拒绝透露潜艇当前的损坏程度,仅仅是含糊其辞的表示“正在检查”。10月7日,“康涅狄格”号已经返回关岛基地,在美核潜艇撞击后第6天,事情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根据过往美国潜艇游弋南海的行动规律来看,此次美国潜艇南海被撞,中国渔民可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奥巴马任期开始,美舰在南海周边活跃程度日益上升 早在奥巴马任期内,借助“重返亚太”战略,美国海军开始派遣大量舰机前往南海及其周边海域进行海洋测绘活动。按照常识,美国对南海水域的海底探测已经持续了十年有余,核潜艇不应该出现在潜航状态下撞击海底物体的事件发生。即便是海底地震引发了地形地貌的改变,也不太可能对核潜艇的航行造成明显影响。因为在任务执行前,美军都会对核潜艇的行动海区和路线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航行安全得到保障。 “康涅狄格”号撞击后受损情况依然是个谜 撞击事件发生后,美方对于撞击地点、潜艇受损程度、核反应堆安全状态以及撞击后的损管工作等细节信息一概没有公布。正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所批评的那样,美方的行动严重缺乏透明度,是对南海周边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事实上,美国核潜艇“吃瘪”后的信息被严格管控也不是今天才开始,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巴吞鲁日”号攻击型核潜艇在遭遇俄罗斯“塞拉”级攻击型核潜艇撞击后,也是“夹着尾巴”迅速撤离现场,迅速逃回船坞进行修理,最后由于发现结构性损伤而被迫退役。 “塞拉”级核潜艇曾经将“洛杉矶”级核潜艇直接撞报废 攻击型核潜艇普遍以高强度钢组合建造,在耐冲击性能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在美国海军与苏联或者俄罗斯海军的“斗法”之中,虽然双方屡有互相撞击的举动,但鲜有美军艇员伤亡的报道。2001年,美国核潜艇撞击七百吨日本渔船,造成日方多人失踪美方无一伤亡;2005年,美国“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撞击水底山脉,造成一死多伤。可见,在正常的舰艇撞击中,即便是采用相对不耐撞击的单壳体设计的美国核潜艇,也不是“一碰就碎”的“玻璃艇”。此次撞击事件中,“海狼”级核潜艇很可能撞击到的是水底山脉或者大型沉积物,一般的舰艇撞击很难造成美军潜艇内部如此大量的人员受伤,因此不可能是撞上他国潜艇或者水下潜航器。 美国“无暇”号测量船曾经长期活跃在中国周边 显然,“康涅狄格”号掌握的海图可能并不精准,为何美国布局印太十几年,还搞不定一张海图?原因很简单,美国舰艇在南海游弋时要小心躲避自己的“天敌”——中国渔船。中国渔民在执行远洋作业任务中,国家安全意识极高,对于正在实施测绘作业或者海底设备布设作业的美国舰艇“情有独钟”。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经常会出现“美舰在前方作业,渔船在后方打捞”的情况,逼急了的美国人最后甚至在自己的测绘船上挂上“声呐无铜,拣之无用”的横幅。 守卫海疆,中国渔民居功至伟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远洋渔民在性能更加强大的渔船的支持下,跑得越来越远。为了躲避中国渔船队,美国核潜艇也就只能更谨慎地选择游弋路线。这必然造成一个后果:美国核潜艇不得不进入海图信息老旧的地区,这使得其遭遇的航行风险上升。事实上,中国渔民在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的行动中居功至伟,有效地补充了我国海警和海军的管控力量。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是勤劳的中国渔民最先完成了南海诸岛的地图命制和航道开发;这使得渔民成为定义南海地区国家权力边界的最活跃力量。 作者:Jrw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