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广告解析接口 https://www.m3u8.tv 近段时间,“反华小丑”立陶宛再次被曝出现危机。 据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报道,1月13日,立陶宛政府成员在首都维尔纽斯议会大厦外举行庆祝“自由捍卫者日”的集会活动。 活动开始后,立陶宛总统、总理、议长先后发言。人们安静地听完了总统瑙塞达的讲话,轮到总理希莫尼特和议长讲话时,口哨声和不赞成的喊声则是此起彼伏。 抗议者手举“政府下台”、“反对强制接种疫苗”等海报,高喊“耻辱”,希莫尼特的演讲几乎被口哨声和嘘声掩盖。 立陶宛警方声称,当时约有2500人聚集在广场上,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是抗议者。人群在活动期间没有明显的过激行为,警方对此也加强了监控,没有人被拘留。 示威组织者表示,这次活动主要有两方面的诉求,一是反对疫苗强制令,二是希望现政府下台。 近段时间以来,立陶宛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已经超过了美国。而这个人口仅有300多万的国家,新冠肺炎累计确诊却超过了56万人,最近一周也仍保持每天2000~3000新增确诊病例。 经济、疫情双重压力之下,立陶宛政府还与中国台湾“眉来眼去”,甚至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允许台当局以“台湾”为名义设立代表处,导致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经贸关系直降冰点,立陶宛的经济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立陶宛政府的行为,却要老百姓来买单,这引起了民众、企业和反对党多方面的猛烈抨击。 就在抗议示威事件发生的前两天,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还披露了另一个让立陶宛政府紧张的消息:去年12月10日至18日,立陶宛外交部曾经委托进行一项民调,询问该国民众如何看待当前立陶宛对华政策,调查结果于1月11日公布,最终有60%的人持否定态度,仅有13%的人表示支持。 此外,陶宛民众对政府外交政策的信任度仅为30%,有47%的人表示“不信任”。 政府外交政策遭到国内民众强烈反对,立陶宛反对派也迅速发声,表示必须尽快更正所谓“台湾代表处”的错误,以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且,由于立陶宛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对华强硬的态度十分坚定,反对派甚至呼吁让兰茨贝尔吉斯引咎辞职,带着他的反华政策一起“滚蛋”。 值得一提的是,在立陶宛国内愤怒的舆论将现任政府淹没之前,总统瑙塞达虽然反应略慢,却在今年早些时候将自己摘了出去。1月4日,瑙塞达在接受电台采访的时候承认,立陶宛政府决定让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开设“驻立陶宛代表处”是个错误,自己对相关问题“并不知情”。 事后虽然遭总理希莫尼特拆台,直指瑙塞达对此心知肚明。但是,从抗议者们能在他讲话的时候保持安静这件事看来,民众的愤怒显然更针对至今仍坚持反华政策的希莫尼特。 立陶宛以反华向美国纳投名状的行为,是以出卖本国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自然会一步步走向民众的对立面。当经济感受到“阵痛”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带狗粮”与中国对抗,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 而立陶宛总统尽快撇清关系的行为,说不上有多高尚,却起码能告诉立其他人,不撞南墙不回头,总比撞得头破血流没得回头要好。 延伸阅读: 侠客岛:立陶宛后悔了? 还记得立陶宛吧,就那个执意借台湾议题挑衅中国的波罗的海小国,最近国内闹分歧了。 1月4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在受访时公开承认,立政府允许台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是一个错误。他说自己对“台湾代表处”的命名并不知情,希望立陶宛外交部提出计划,缓和立中关系。但一查新闻,去年8月两国关系交恶时,总统先生还态度强硬地表示:绝不让步。 政府干的事,总统不知情,不知这中间有啥问题。不过,不到半年就变脸,立陶宛肯定遇到了麻烦。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图源:环球网) 一 首先恐怕是日子不好过了。 最近,立陶宛副外长阿多梅纳斯直言,没想到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会造成如此大的经济损失。要知道去年8月,他还放话“就算支持台湾,立陶宛也能活得好好的”呢,真是啪啪打脸。 去年12月,立陶宛声称:中国制裁令要求那些跨国公司“二选一”,要么与立陶宛企业切断联系,要么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凡是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所有零部件都不能是立陶宛的,否则不允许进入中国。 虽说中立双方直接贸易规模不大,但立陶宛有数百家公司为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跨国公司生产零部件、服装等,中国制裁令对这些公司的冲击是最直接的。立陶宛工业家联盟主席亚努利亚维丘斯说,中立部分交易的终止,已影响到近百家立陶宛企业,立方所订货物的交货时间也持续推迟,最长已推后110多天。 与此同时,欧盟市场也着急与立陶宛切割。比如德国-波罗的海商会日前致信立政府,称如果立方无法就对华局势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商会将考虑关闭在立国的工厂。 如今,立陶宛盛产的朗姆酒、奶制品早已无缘中国大陆,预计2022年,立陶宛将在对华贸易中损失约3亿欧元。想求助台湾?有台湾网友这样讥讽:“就算岛内买上2亿瓶酒,又能填多少窟窿?” 台湾网友评论(图源:网络) 屋漏偏逢连夜雨,通货膨胀又席卷欧洲。 2021年底,立陶宛通货膨胀率达11%,创下2000年以来新高。立陶宛的基本消费品价格已接近西欧水平,但居民平均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远落后于西欧。 即便如此,立政府仍决定向一批受立中关系影响的出口企业拨款600万欧元救急。此举也遭到国内批评:“民众因政府不当的外交决定受到伤害,政府却只顾用纳税人本就吃紧的钱包为企业买单。” 立政府向受立中关系影响的出口企业拨款600万欧元。图源:立陶宛国家广播电视台 二 除了经贸问题,立政府自己点的火也烧回了国内政坛。 反对党社会民主党主席维利亚·布林凯维丘婕批评现政府的外交政策未从国家安全、公民福祉着眼。在她看来,立方应寻求“和平、安全与稳定”,保守派执意挑衅中国,将使整个立陶宛付出代价。她呼吁,现任外长干脆辞职得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写了篇稿子,标题就叫《立陶宛想“牺牲”外长以改善中立关系》。 立陶宛反对党农民与绿色联盟党主席卡尔鲍斯基斯,直接点名外长兰茨贝吉斯和议会外委会主席帕维利奥尼斯,说他俩就是两只外交政策“老鹰”,“投资者都在问我们的政府是否头脑正常,因为现政府已近乎疯狂”。 即使立政府内部,也因台湾问题产生了分歧。 立陶宛是半总统制议会民主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一般而言,总统在外交上的影响力大过内政。但现实中,总理领导的内阁政府权力也很大。如果总统、总理闹内讧,那就容易陷入扯皮。 此前,立总统和总理已在疫情处置、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外交政策等诸多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而对设立“台湾代表处”,两人更是各执一词,总统当前的表态似乎更顺应民意,而总理的背后有美国支持。 吵来吵去,民众失去了耐心。去年12月的最新民调显示,立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已降到17.3%,只有13%的立陶宛人支持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 立陶宛总统府在灯光秀中被投射上国旗颜色的灯光。图源:新华社 三 2020年立陶宛大选后,中右翼三党(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自由党、自由运动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上台,立陶宛对华政策随即转向激进,与打着“共同价值观”旗号拉拢他国组建反华联盟的美国一拍即合。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贺之杲告诉岛妹,在部分中东欧转型国家中,一些党派为赢得竞选,时常临时组建竞选联盟或成立新党。这些党派联盟执政后,因为政治不够成熟稳定,容易出现政策剧烈变动和频繁反转,而一些政客为达到个人利益诉求,迎合短时间的舆论走向,对外政策就会出现投机性和两面性。 目前,立陶宛在疫情、白俄罗斯边境难民危机、化肥过境丑闻和对华关系等问题上可谓“四面楚歌”。在其国内,政府背离竞选承诺,支持率下滑得厉害,反对党社会民主党支持率却从之前的8%骤增至25%;国际上,立方强求欧盟、世贸组织“主持公道”而不得,反被美国的反华战车越绑越紧。 是一条道走到黑还是继续在大国间搞平衡外交? 1月3日,应主要执政党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要求,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始作俑者之一、议会外委会主席帕维利奥尼斯辞职。但要真想解决问题,光找个“替罪羊”是远远不够的。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