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克网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李奇微和“磁性战术”:仅靠看作战记录,他就发现志愿军弱点

2021-11-20/ 瑞克网/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引言1951年1月4日,第三次战役中,打过“三八线”的志愿军40军119师协同38军114师,将最后防守汉城的美24师一个团

引言

1951年1月4日,第三次战役中,打过“三八线”的志愿军40军119师协同38军114师,将最后防守汉城的美24师一个团击溃后,师侦察连就潜入汉城,却发现处处人去堡空,显然敌人已经撤退逃跑了。

进驻汉城的志愿军

在随后进驻汉城的部队中,有人在“联合国军”指挥部的墙上,意外发现了一件钉住的睡衣,为什么战士们会注意到这样不起眼的衣服呢?因为这件衣服上面醒目地写了一句话:“

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敬!

短短的一句话,文字言语之间,表面意思好像“平平无奇”,但处在敌我双方背景下,其意思就变味了。里面不仅掺杂着一股挑衅的味道,而且有一种卷土重来的自信。似乎对于这次撤退,他毫不在意且从容不迫。

而留下这句话的人,就是“联合国军”刚上任不久的美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李奇微。

李奇微

都狼狈逃窜了,李奇微哪里来的迷之自信?是装腔作势吗?其实还真不是!因为接下来李奇微和彭德怀就来了个“高手过招”,让志愿军吃尽苦头。

新上任的“远东王”

李奇微1895年3月出生在弗吉尼亚州门罗堡。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西点军校毕业以后,李奇微没有离开母校,而是就在母校任起了学校的教官。

1926年以后,李奇微结束了在学校担任教官的生涯,他开始远赴中国、巴拿马、菲律宾和巴西等地进行部队服役,担任各部队中的要职。并在随后进入美国指挥与参谋学校和陆军军事学院深造。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的磨炼,锻炼出了李奇微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战场嗅觉。

李奇微

李奇微对于战局的分析、理智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预判能力,颇受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赏识,所以他的职务也是扶摇直上,1942年李奇微就晋升为准将。

1943年7月,西西里岛登陆战,是让李奇微崭露头脚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中,李奇微指挥第82空降师,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规模的空降作战,开始声名鹊起。1944年,李奇微又率部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到了1950年,时年55岁的李奇微就任美军陆军副参谋长,此时的李奇微已经晋升中将将近一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李奇微其实早就时刻关注着朝鲜战局。当时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中将沃尔顿·哈里斯·沃克,是属于典型的喜欢正面硬刚,这种作战方式在朝鲜半岛山高林密的环境中,不利于美军机械化军团的大规模作战。所以当第八集团军被志愿军赶到洛江东一带时,美高层已经考虑换李奇微就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了,不过当时被李奇微婉拒了。

倒不是李奇微不想去,而是沃克作为曾经同僚,这么做不仅有损自己的声誉,而且会让沃克难堪,李奇微可不想碰这“钉子”。

沃克(左)

不过1950年12月23日,在志愿军强而有力的攻势下,倒霉的沃克就在混乱的撤退中出车祸身亡了,而李奇微,自然名正言顺就任美第八集团军的总司令,成了新上任的“

远东王

”。

经过前三次的战役的损失,包括李奇微和麦克阿瑟在内,都重新审视了中国志愿军,不再抱有任何轻视的心态了。

李奇微:3个8天的偶然巧合?

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朝鲜。首先下飞机自然是见一见李承晚了,吃了大败仗,自然要来安抚一下,先稳定军心。

不过,当李奇微来到朝鲜半岛实地视察了实力情况后,他心都凉了半截。

李奇微视察阵地

“我沿途遇到了一些士兵,与他们交谈,听取了他们的不满意见。从他们身上我深深感到,这是一支惊慌失措的军队,已经对自己和领导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已经不清楚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总盼望着早上登上回国的船。

我视察过的每一个指挥所,攀谈的每一个兵,给我都是同样的感觉,即丧失了斗志和信心。”

这是李奇微在他自己回忆录中所记录下的东西。当时的李奇微心里异常气愤,他曾经对身边的军官这样说:“

我指出这些问题或许讲话很不客气,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如果我们的步兵老祖宗看到这支军队目前状况,估计会气得在“坟里打滚”。

所以李奇微上任以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恢复部队的士气问题。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李奇微不仅经常亲自前往前线查看地形战况,而且还到危险前线和士兵在一起,不断地鼓励士兵,甚至不惜挂两颗手雷在自己身上,他对士兵说,“

两颗手雷,有一颗是留给我自己的。

”为此,有一次李奇微还差点被志愿军俘虏。

还别说,在李奇微这种身先士卒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士气也慢慢恢复,部队中往日那种如“丧家犬”的情形也不见了。不过李奇微明白,仅靠嘴上功夫,是没办法解决部队士气根本的问题,要提升士气和斗志,必须得来点实际东西,那就是胜仗。

与其空想,那还不如行动,这就是李奇微的作风。在通过不断乘坐飞机观察阵地战区的过程中,李奇微发现,白天几乎看不到一个志愿军的身影,就算有,也是少量小股部队,并没有大规模集结的痕迹。李奇微此刻就明白,高度立体化作战的美军为何会输得那么惨了。武器再好飞机再多,你连人都找不着怎么打。显然志愿军已经针对美军的战术有了自己的一套作战方案。

但如何打破僵局呢?李奇微也丝毫没有头绪……

不过,当李奇微看了参谋处送来的作战记录时,李奇微眼前一亮,他似乎发现了什么。

“第八集团军第一次进攻鸭绿江,大规模战斗从10月26号打响,11月2日将第八集团军逼至清川江停止追击,历时8天……

11月25,第八集团军第二次进攻鸭绿江,当日就受到志愿军大规模反击,12月2日停止追击,历时8天……

12月31日下午,中朝军向“联合国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于1951年1月8日停止进攻,历时8天……”

“3个8天是巧合么”,李奇微边看边想,他随后摇摇头。

“磁性战术”的孕育而生

放下手中资料的李奇微,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喜出望外。

看来志愿军每次维持作战攻势的时间,也只能坚持7、8天左右,“礼拜攻势”而已……

李奇微自言自语说着,同时,一个大胆的作战计划也就孕育而生。

李奇微猜错了吗?其实还真没有,当时的志愿军,由于后勤补给和弹药的严重匮乏,每次携带的干粮弹药,确确实实就是只能维持一个星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就只能停止攻势防守,等待后续物资的更近才能再次发起新一轮的进攻。李奇微的发现,无疑是卡住了当时志愿军最要命的软肋。

1951年1月25日,也就是李奇微撤离汉城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他就重新指挥“联合国军”5个军共计16个师,外加空降团和全部炮兵主力,坦克部队、航空部队,总计高达23万人的兵力,对志愿军发动大规模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

这次的攻击力度和突然性,是志愿军总部完全始料未及的。而且一改往日那种只会横冲直撞的打法,以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出现。

他们开始注重抢占山头等制高点,以团或者营为单位,对志愿军各个防守要点实施宽面、多路的同时进攻。而且针对志愿军惯用的迂回穿插作战,一改往日的分兵冒进。各部队之间相互靠拢,相互支援,配合紧密……充分发挥机动优势,采取“你退我打,你打我退”方法,始终粘住志愿军一线部队不放,然后借助其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打击,消耗志愿军后方部队。李奇微的“磁性战术”首次在第四次战役中亮相。

当然,这笼统的说可能大家不太理解“磁性战术”到底是什么,所谓磁性,顾名思义就是像磁铁一样可以排斥也可以黏住对手。

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有效进攻天数只有7、8天后,采取了在这段时间内避免和志愿军大规模冲突,不断后撤的作战方法,待过了这段时间以后,就让部队大举反扑。此时的志愿军由于长时间行军,体能消耗和物资补给都到了急需补充的状态,对于战斗十分不利。而这个时候机械化美军可以很快切入,两条腿毕竟跑不过四个轮子,对志愿军形成反向包围。

李奇微针对志愿军善于夜战,习惯在夜间穿插运动到“联合国军”后方,造成混乱恐慌的作战方法,同样有他一套应对之策。

他发现志愿军穿插每夜最远深入大约为35千米左右。相对于志愿军的两条腿跑,机械化的美军可以做到很短时间内就完成35千米左右的运动距离。所以,每到临近夜晚,李奇微就让部队放弃阵地,后撤30到40千米范围,脱离与志愿军的接触,让志愿军无从穿插。到了第二天天放亮,他又迅速让部队机动,很快地推进到头天的阵地战线,在白天对志愿军发起猛烈的攻势,使志愿军夜战优势荡然无存。

“联合国军”

经过异常激烈的战斗,战至1951年2月16日夜,东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北撤,2月17日,被迫全线转入志愿军并不擅长的防御战。到了3月,志愿军一线部队开始出现较大伤亡,其伤亡率高达40%,像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38军,有些连队成建制的牺牲,志愿军中线防线也出现了动摇。

横城郡的失守,意味着“联合国军”已经可以渡过汉江,从三面包围汉城,彭德怀考虑到这些以后,为了保存实力,只能命令放弃汉城。

3月15日,汉城再次落入李奇微手中。到了3月底,中朝军队基本撤离到“三八线”以北地区,李奇微又成功将战线抵进“三八线”。

第四次战役,虽然志愿军以歼敌7.8万余人取得胜利,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伤亡也是惨重的,付出了超过4万多人的伤亡。李奇微虽然在这次战役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至少“联合国军”没有再像当初那样节节败退,而是成功回到“三八线”。

而且经过这场战役,早就对麦克阿瑟心有怨气的杜鲁门,直接就撤销了麦克阿瑟“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换上了他眼中“更有作为”的李奇微。

第五次战役,李奇微更是将他的“磁性战术”玩得炉火纯青,充分发挥了“联合国军”空中优势,火力优势和机动优势,一度使超过10万的志愿军陷入他的包围圈,给志愿军造成极大的被动。最为严重的当属60军180师,全师近8000人,要么牺牲要么被俘。要不是在毛泽东指示下,志愿军进行反穿插作战,第五次战役后果不堪设想。

李奇微就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到后来升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一年半时间里,一度成为彭德怀最为“头疼”的对手,直到后来他于1952年5月调任“北约司令”才离开了朝鲜战场。而彭德怀本人也曾这样评价李奇微:“

朝鲜战场作为对手,李奇微最为值得重视。

固然作为敌军将领,但是李奇微的军事才能却是不容否认的。

在曾经朝鲜战场,李奇微的总部他有这样一句座右铭也刻在墙上:“

一个司令官唯一不可饶恕的错误,就是被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

”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说给前任麦克阿瑟听的。


外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