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去世了,在这一刻,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 在这举国悲痛,万民落泪悼念的时候,你很难相信,这样一件引国人震怒的事情也发生了。 六里长街送袁老天南地北的人赶来悼念 5月24日,上午10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市进行了遗体送别仪式,这里聚集了长沙的市民,也聚集了从天南地北赶到长沙的人们,只为瞻仰袁老遗照,鞠躬默哀献花。
送别现场人头攒动,每个人的神情都很凝重肃穆。 六里长街送袁老,现场处处动情事。
无数人将依依送别之情,写在了卡片上: “袁爷爷一路走好,我们都会好好吃饭,珍惜粮食”
“袁老,午后的太阳很好,希望您永远开心,我会乖乖吃饭的”
“袁爷爷: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惟有珍惜粮食、好好吃饭,守护身边人,做好眼前事,在被需要的是皇后体现出价值,就是对您最大的缅怀和致敬。”
“青年定当不负您所望。”
“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到‘医食无忧。”
“这世上没有神仙,也无需立庙。因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共产主义接班人”
送别队伍绵延3公里,人们秩序井然,默默地等待,静静地追思:一名女大学生坐了很久的公交,为袁老送别献花。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养活了我们一家人,我觉得他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邵阳绥宁一名85岁的老人,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到长沙。 “我是农村人,种了一辈子水稻,袁老解决了全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我们打心里怀念他,舍不得他走!” 苏奶奶表示,以前过苦日子的时候,填不饱肚子,现在能吃饱饭了,不能忘本!
还有孩子对着向袁老敬礼:
有少先队员主动给站岗执勤武警官兵撑伞:
整个长沙的菊花都卖光了,许多花店甚至直接免费供应:
殡仪馆的花到处都堆满了寄托哀思的鲜花:
一名从山西太原的民众专程来到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为袁隆平院士送行。
一名内蒙青年,穿着民族服饰,带着他最崇高的敬意,千里迢迢,前来吊唁袁老:
载着袁老遗体的灵车从地下通道缓缓驶出,人们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大家纷纷跟着灵车移动,走了很远很远。 道路旁来往的车辆纷纷鸣笛让行,目光跟随灵车缓缓移动,默默送行。 前去吊唁追思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懂感恩、知是非,他们热爱英雄,他们心里有国有家。 辱骂袁老,引国人震怒人民日报下场狠批 但总有些人,明明是人,却不像人。 你很难相信,像袁老这样的国士,还有人专门在其遗体送别,举国悼念的时候,专门辱骂他。 让人难过的是,这样的言论还不少,还上了热搜,引国人震怒。
他们为了博眼球,肆意散布侮辱袁老的言论,令人发指:
总之,在他们口中,为人民做出无数贡献的袁老,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死了也是活该。 试问,当他们躲在屏幕前,敲下这些污浊的文字时,有没有想过自己吃的粮食从何来?有没有想过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 袁老一生为民,以稻杆为笔,将论文写遍了祖国大地。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大半生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将全身心投放在解决人民粮食问题的老人,竟然在身后还有遭受这些喷子的辱骂。 真真是,饭桌上吃饱喝足,转身便端碗骂娘,将“双面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好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网络亦不是法外之地。那些发出污耳声音的人,在短时间内就被抓获了。 人民日报、央视新、新华社等官媒纷纷亲自下场狠批!
可以说,那些不远千里送别袁老的人,和这些在网络上辱骂袁老的人,形成了天壤之别。 很庆幸,中国人里,前者占据极大多数,因为他们明白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也感恩为此负重前行的人。 要知道,我们现在富足吃饱饭的日子,离当时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事情。 电影《1942》中,河南遭受干旱和蝗灾,150万人死于饥饿。树皮、野草、棉花,凡是能被塞进肚子的东西,几乎都被灾民当做食物,甚至有很多人被活活饿死。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被遗忘了而已。
而现在,我们所有人能够吃得饱饭,真的要感谢袁老。 中国人今天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袁隆平们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网友的有句话说的很真实:那些骂袁老的,没饭吃还是不用吃饭啊? 这话真的直击要害。 中国人对饥荒有多恐惧,对袁老的就有多感激。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啊。 对此,你怎么看呢? 突然一刻心酸的句子-好听的句子 https://www.syfabiao.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 新闻资讯
• 活动频道
更多